用“可观测”支撑“可增长”
在这个信息安全演练的时代,未成年人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,其中不乏一些不良信息。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,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,其中就包括禁止未成年人购买基金。然而,一些不法分子却利用未成年人对基金的认知不足,通过各种手段誘骗未成年人购买基金,导致未成年人蒙受经济损失,甚至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。

未成年人购买基金的危害有很多。首先,由於他们的年龄和阅历较小,对于基金的风险和收益不是很了解,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忽悠,成为被割韭菜的对象。其次,未成年人购买基金后,可能会影響他们的学习和生活,因为他们需要花费时间來了解基金的相關知識,還要投入精力管理基金。第三,如果未成年人购买的基金出现亏损,可能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打击,甚至导致他們失去理财的信心。第四,未成年人购买基金可能还会洩露他们的個人信息,這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,对他们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脅。
为了保护未成年人不购买基金,家长和監护人應該做的有很多。首先,要對未成年人进行金融知识教育,让他们了解基金的风险和收益,让他们知道未成年人是不能购买基金的。其次,要尽量避免讓未成年人接觸到有關基金的信息,比如不要在未成年人面前讨论基金,不要讓他們看有關基金的电视节目或网络文章。第三,要监管未成年人的用钱情况,如果发现他們有购买基金的意向,要及时制止。第四,如果家长和監护人发现未成年人购买了基金,一定要及时与基金公司联系,要求他们将基金赎回,并追回损失。
2020年,16岁的李某在网上结识了一名自称是基金经理的人,该人以高收益為诱饵,誘騙李某购买了一款基金。李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,将自己的压岁钱全部投入进了该基金。结果,該基金在短期內出现了大幅下跌,李某损失惨重。李某的家长得知此事后,立即與基金公司联系,要求他們将基金赎回,但基金公司以李某是未成年人为由拒绝了他们的要求。最后,李某的家长只能向法院提起诉讼,要求基金公司赔偿李某的损失。
保护未成年人不购买基金,需要家长、学校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。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金融知识教育,学校要开设金融知识课程,社会要营造一個良好的金融环境。只有这样,才能让未成年人远离金融陷阱,健康成长。